彭剑锋: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不论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还是企业,要回答一个本源问题:我是谁?从过去来讲,创业经过高速成长时期以后,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其实他要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确确实实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不知道我是谁,我在企业中扮演的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出现混乱就是难免的。
《21世纪》:这几类困惑具体会演化成哪些冲突?
施炜:我认为有三种冲突。
第一种是心理契约冲突,这是最根本的冲突。什么意思呢?就是对公司的目标、方向、愿景、对组织命运的态度、观点上不一致。这个时候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达不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持久的、规范的心理契约,互不信任。创业型企业家往往认为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责任感是不够的,没有切肤之痛,没有深层次的责任感,“仔卖爷田不心疼”。职业经理人则常常觉得企业家缺乏学习能力,封顶了,要靠像自己这样代表未来的新鲜血液来解救它。心理契约冲突是最深层次的,事实上是根源于人的利益本位。
第二种冲突就是策略框架的冲突。我所见过的企业,策略层面的冲突很大的。创业型企业家用最朴素的生命体验和有限经验来推理,创业型企业家习惯于以小博大,以时间换空间。能够迅速地抓住成长的机会,浓缩成长的过程,短时间扩张会让他们心里特别愉悦。职业经理人受过训练,有习惯的思维方式。强调规划、投入产出比例;强调有战略体系、管理流程、要素组织。因此前者总认为后者是纸上谈兵,后者则认为前者是草莽一世。
陈春花:这里也隐含着自身价值的着眼点不一样。职业经理人必须通过业绩来评价,所以他们必须求稳,数据化的、精细化的管理,注重投入产出比例的,以效率为中心的。创业型企业家更有一种赌徒的逻辑,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以效果为中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