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是企业实现跨文化管理中的一条捷径。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将各个地区和国家都视为独立的个体,企业战略和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参照当地企业模式,而不是把企业或者集团母公司的运行模式强加于各个分支机构、合资公司或者是并购的企业之上。
这种强加式的“张冠李戴”有时来源于企业领导者的固定思维模式。一些企业的领导者认为既然公司以原先的模式在国内能够发展顺利,这种模式理所当然可以移植国外。“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洪洵批评说。
因为不同国家的公司员工,由于生活习惯,其价值观必然存在差异,公司原先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公司。
洪洵认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摒弃固有文化思维方式,首先从当地的文化学起,认清本国及本地的价值观与当地员工价值观的异同,然后不断地调整,最后让固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与当地员工逐步吻合。
香港力康发展有限公司就是根据各关联企业的相应情况,制定适合实情的管理政策。沈钦华从力康的管理中总结经验并认为,力康在管理人员的应用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地域或者国籍的概念,既任用香港的人员,也聘请大量的当地员工。他说,“借助当地员工和管理者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各项法规的优势,才能够让企业在当地站稳脚跟。”
同时,“公司所有员工又不能全部从当地聘请,一定要留下一部分原来的团队,否则企业整合就没有意义。”沈钦华同时强调,在参股合作中,如果公司全部聘请当地人员,其实并不利于跨文化管理,过犹不及将很难把两国的文化整合到一起。
企业聘请当地员工,是为了最终将当地的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这种融合应该是创新性的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母公司的文化和关联公司文化相融后,在关联公司中产生新的文化管理模式。”洪洵说。
文化融合,有时必须走一条中庸之路,由于母公司和关联公司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需要找到办法进行“妥协”,但这种“妥协”必须是健康性的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