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很多无道的皇帝所谓的倒行逆施,是我们说的,在当事人看来,很有可能是想普度众生。如果不是发自内心,怎么可能干得那么起劲?
贪财、好色、抽烟、喝酒,酒色财气,都是人之常情。不可能一点没有,但也不能过度,这里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走到极端,都会出问题。怎么平衡?说到底,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无过无不及。这个有机会再说。
所以说,有人如果跟你说:我对女人根本不感兴趣!你千万不要相信。你不仅不要相信,还要防着点他!
也有人说,领导要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好!无欲是什么?无欲就是无情啊,适当的无情、不讲情面你可以做得有效率,做的很好。但没有人之常情,你也有可能做得很无趣,也有可能做成大家说你没有人情味、法西斯。所以说,无欲和有欲之间的把握,也是一个如何做到平衡、中庸的问题。
领导要有同情心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理解恕,那就是同情心。
人本来就有同情心,如果能把这个同情心发扬光大,利己利人,就可以称得上恕了。
这个“同情”我需要做一个说明。这里的同情不单单指怜悯,而是说遇到相同的情况,你与他人有相同的感情反映。别人高兴,你也高兴;别人掉泪,你也跟着伤心;这都是同情。
比如我讲了个笑话,大家跟着笑,这就是对我的同情。这是因为正因为我觉得他好笑,我才会讲给你们;你和我一样感到好笑,你才会笑。你笑,就是对我的同情,我希望大家能够同情我。
恕来自同情心,这不是我的杜撰。我们再从孟子那找几个例子。
首先,根据我们的定义,“贪财好色”是不是与老百姓的“同情”?
其次,孟子问过齐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他真的是问音乐、问听音乐的习惯吗?不是,他是在考察齐王有没有同情心啊!
齐王回答“不若与人”――与大家一起听演唱会比较高兴,与民同乐。好!有同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