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不忠,执行力低下,根源何在?

   2023-07-11 互联网2830

  育人的第二大关键点则是普通员工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训,笔者将其称之为“软技能”的培训。这也是众多企业最为忽视的地方,也是笔者在所有的培训课程中强烈建议企业加上的一部分内容。在企业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人,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但仍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包括人际关系处理、有效的沟通技巧、积极的职场心态,与上司/老板的交往之道,等等。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软实力”。基层员工进入公司之后,多半会对未来发展抱有一定的期望。但如果在基层做了1-2年之后还没有看到事业发展与晋升的空间,多半都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而这种不良的心态带到工作中,无疑会大大影响工作的效果。因此,在专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做事”)的培训之外,还应该加上“软技能”的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有可能正确积极地“做事”。因此,“软技能”的培训,尤其是专门面向基层员工的、以个人成长与晋升为主题的相关培训,会有效调整员工的心态,提升其整体职业素养,也更加会受到员工的欢迎。如果员工普遍具备了这种“软实力”,那么,无疑也会从整体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为,一流的员工才是打造一流企业的最重要基石。

  四、管人

  对于管理,有的人说复杂,有的人简单。而对于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有人说公司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待遇,有人说公司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有人说要多进行员工关怀,塑造企业文化,等等,不一而足。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对于管理无疑都是有帮助的。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好的想法如何落地?比如说良好的待遇,到底什么样的待遇员工才会满足?靠提高待遇造成的运营成本阧然增高,公司是否能够承担和愿意承担?为什么待遇提高之后,该走的员工依然留不住?比如说良好的氛围,那么,什么样的氛围才是正面的、积极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非常好,谁也不愿意得罪谁,但就是没有人做事情,这算不算好的氛围?但再比如说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又在哪里?落实到行动上,又该怎么去细化执行?又如何转化为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为了文化而文化,到底有没有意义?

  管理的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如果找不到方法,执行起来依然十分困难,且没有效果。根据笔者多家公司的培训经历以及实践经验的检验,同时结合大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我发现,管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要掌握了管理的规律,那么,要想获得好的效果以及执行力的提升,是很容易见到效果的。我们常常会讲到“管理要效益”。如果管理不善,则会问题百出,效益也就谈不上了。

  所谓管理,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于“理”,而不在于“管”。但中国本土的管理方法,却有点儿本末倒置:他们更倾向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试图用各种各样的“管”的手段来强制使人服从,却疏忽了对于人性的关怀,结果只能是越管问题越多,越管效率越低下。

  关于管理的方法,根据笔者的经验,觉得最科学、也是最实用的有两个:一是盖洛普的Q12管理问卷,另外一个就是DISC行为模式理论,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未来的管理,一定是向着精细管理的方向发展,传统粗放式的管理将会受到巨大挑战。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其背后也必然是管理的竞争,这也是成就一流企业的根本。无论是宝洁还是通用,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品牌,其根源在于一流的管理理念。但在这一点上,本土企业还差得多。甚至不客气地说,本土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管理。

  1)、盖洛普Q12管理问卷。

  在所有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当中,我认为这是最好用、最有效的一个(顺便说一句,笔者与盖洛普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也无意为其做广告。但在实际管理中,这的确是笔者感触最深刻、也最实用的一种理念,推荐给众多的企业使用,效果反响非常不错)。

  盖洛普的Q12,简单地说,是测量一个企业管理优势的12个维度。它包括12个问题。评价一个管理者是否优秀,主要就是衡量这12个指标。需要注意的是,这12个问题,全部都由员工进行评价。如果一个管理者想要从员工那里得到更高的评价,那么,就需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从这12个纬度思考自己的管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