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选人”是实现高效执行的源头所在。如果这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则“执行力”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笔者在为企业培训时最为强调的一个环节。
二、用人
在“选人”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要面临的第二大难题就是怎么用人。用人是选人的后续工作。错误的用人理念,不仅不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还会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相信很多人读过或者在读德鲁克。无论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是《管理的实践》,我们都能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很多人都没有读懂德鲁克。不少人从中学习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等等管理理念,并不断加以完善。毫无疑问,这些管理方法和理念会带来管理的改变,并在短期内取得效果。
但我们依然发现: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仍然存在,执行力依然低下,员工的流失率依然让管理者头疼,企业仍然难以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
我们不禁要问:大师的管理之“神”,我们真的学到了吗?
战略的执行要靠团队来完成,这一点毫无疑问,而选人则是团队组建的第一步。“选人”的最直接目标则是为了正确地“用人”,实现人岗匹配。所以,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4章中一开始就指出:
“管理者要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关即在于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惟一目的。”
他在《管理的实践》第22章同样强调,“所有企业都应该把员工职务安排当作头等大事,无论企业把先进技术用在什么地方,职务安排仍然非常重要。”书中IBM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
之所以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道理不难理解:我们只有在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和长处的岗位上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把工作做好;而这正是我们产生成就感的源泉。这种成就感,会不断给予我们工作的动力,从而把工作越做越好,也更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我们擅长的,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或者表现差强人意,那么,与其他成绩更优秀的人相比,我们不可能得到赞扬,更不可能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取而代之的是沮丧、灰心和失望。带着这样的状态工作,工作也会越做越差,越差就越得不到认可,从而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很久以来,我们都太过于相信“勤能补拙”,太相信“磨杵成针”,太相信“木桶理论”,而对每个人天生的优势和弱点视而不见。试想,如果让诸葛亮去当将军阵前杀敌,让张飞去当军师运筹帷幄,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全才,也没有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我们在“选人”的这一环节之所以强调“优势匹配”,其目的就是要发现人的优势和长处与工作要求的核心能力相符。这也是为正确用人提供基础。
三、育人
通过正确的育人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育人最普遍的方式是培训。但是,在培训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往往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中层管理能力和基层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训。
现有企业的人员提拔和晋升,多半是以业绩考核为指标。业绩好的人(笔者称之为“业务上的巨人”)自然就被提拔为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多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提拔起来的。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也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但我们同时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有能力的人被提拔起来之后,其属下员工的团队战斗力并没有得到整体提升。最常见的情况是,主管对下属无法做到有效管理,致使团队整体战斗力下降。而员工辞职的事情时有发生,往往与主管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管理不力、人才流失、团队执行力丧失的情况下,主管也就披上了“人才杀手”的恶名。
因为主管的管理水平而导致团队整体执行力下降的事情不在少数。
但企业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业务水平高的人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实则不然。从一个业务人员到一个好的管理者的转变,无异于一次蜕变。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培养其有效且实用的管理能力,则“业务上的巨人”无疑会变成“管理上的矮子”。而“中流砥柱”们有限的管理水平,无疑会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短板”。因此,除了业务技能之外,对于中层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培训,是育人的第一大关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