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不忠,执行力低下,根源何在?

   2023-07-11 互联网2830

  如何有效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已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上述三个关键主题明白了之后,我们从“选人-用人-育人-管人”四个维度来分析,到底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管理会出现忠诚度和执行力这两个最重要、也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两个问题,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从根本上带来管理的提升和执行力的飞跃。

  一、选人

  战略的执行要靠团队来完成,而选人则是团队组建的第一步。所以,选人是实现高效管理的源头所在。如果源头出现了问题,以后肯定会出现“副作用”。

  很多人在按照经验、学历、专业等传统标准在选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能解决忠诚度和执行力的问题吗?

  上文已经说过,忠诚是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忠诚,就无所谓执行。按照标准和绩效强迫下来的执行,只会让员工怨声载道;同时,这种迫于制度和考核的压力之下而产生的“被动工作”状态,只会让他们做到“及格”,而不会达到优秀。如果所有的人都停留在及格的层面上,那么,企业的业绩也只能是“及格”。这种标准,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但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员工到底是忠于什么?忠诚的前提又是什么?

  笔者在栖息谷的另外的一篇文章《员工对企业不忠诚,根源何在?》一文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员工从来不会忠诚于企业,只会忠诚于他的事业。我们不难发现,在企业中,特别是在民营和私营企业中,忠诚度最高、最稳定、工作最有效率的往往是高层管理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公司的事业与他们自己的事业是一致的。

  公司是实现他们理想与抱负的平台。他们不是忠诚于企业,而是忠诚于事业。这一点,对于普通员工同样适用。没有人会忠诚于企业,只会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如果这家企业能够为员工事业理想的实现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那么,员工就会将公司的价值、目标和使命与他们自己的价值相联系,从而建立强烈的事业归属感和目标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员工忠诚度其牢固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实现事业的平台消失,忠诚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这里就涉及到人才选拔的第一个标准,即“目标匹配”。这种目标,指的是事业目标。举例来说,某公司是营销咨询领域的一流企业,而某个人正好想成为营销领域的专业人才,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这家公司正是其事业实现的理想之所。同样,对于公司而言,这样的员工无疑是最佳人选。公司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匹配,彼此对对方都是合适的,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雇佣关系才更有稳定性,忠诚度也就更高。同时因为明确的目标,员工的发展也更加积极主动,工作状态也由规章制度、绩效考核强制下的“被动应付”,转变为实现自己事业理想而努力的“主动进取”。中国有一句古话,“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个“道”,从小的方面来说,指的就是共同的目标。从大的方面,用麦肯锡的话说,叫“共同的价值观”;用彼得·圣吉的话说,则叫“共同愿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去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战斗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建立在共同目标之上的员工关系,也更加稳定、更加忠诚。高级管理层之所以最稳定、最忠诚、执行力最高,其根源便在于此。

  人才选拔的第二个标准,就是“优势匹配”。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责,同样的培训,有的人不用怎么费力就能够做到优秀,而有的人则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认为落后者缺乏足够的精力去投入,工作不认真,从而导致业绩低下。这绝对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每项工作都要求具备不同能力的人去做。比如销售人员,需要具备积极主动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应对变化的能力,而行政人员则要求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稳定性。如果让行政人员去做市场销售,则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样,如果让销售人员去做行政等后台服务类工作,同样会打消他的积极性。因此,对于不同的工作,需要运用具有不同优势的人来做。我们往往重视弥补人的短处(在这一点,比较盛行的是“木桶理论”),却忽视了人的长处。这是中国企业在用人方面的一大误区。盖洛普公司的调查也证明,发挥人的长处比弥补短处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