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式中,K 1 、K 2 为稳定性安全系数。为计算方便,“倾覆力矩”取由吊重一项所产生的倾覆力矩;而“稳定力矩”则取全部稳定力矩与其它倾覆力矩之差。在施工现场中,为计算简单,常采用K 1 验算。
式中: G 0 ——平衡重;由于机身长,行驶时的转弯半径较大。
G 1 ——机身可转动部分的重量:
G 2 ——机身不转动部分的重量;
G 3 ——起重臂重量(起重臂接长时,为接长后重量);
Q——吊装荷载(构件及索具重量),
q——起重滑轮组及吊钩重量;
L 1 ——G 1 重心至A点的距离;
L 2 ——G 2 重心至A点的距离;
L 3 ——G 3 重心至A点的距离;
L 0 ——G 0 重心至A点的距离;
M F ——风载引起的倾覆力矩。一般在6级风以上时不进行高空作业,6级风以下时,臂长L<25m可不考虑M F 。M F 可按下式计算
M F =W 1 h1十W 2 h2十W 3 h3
W 1 、W 2 、W 3 ——作用于相应部位的风荷载;
M G ——构件下降时刹车惯性力引起的倾覆力矩,可按下式计算
M G =P G (R—L 2 )=Q.v(R—L 2 )/g.t
P G ——惯性力,
v——吊钩下降速度(m/s),取吊钩起重速度的1.5倍;
g——重力加速度,9.8m/s 2 ;
t——从吊钩下降速度v变到0所需的制动时间(取1s)。
M L ——起重机回转时的离心力引起的倾覆力矩,可按下式计算
P L ——离心力
n——起重机回转速度,取1r/min,
h——所吊构件于最低位置时,其重心至起重臂顶端的距离。
h 3 ——停机面至起重臂顶端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