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30年代,留声机、唱片在中国已非常普及,大街小巷、商店住户到处可闻唱片声。随着唱片的普及与繁荣,很多有声文艺资料都保存了下来。但是受战争、政治运动等等的冲击,唱片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灾难。、
自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正式打响后,连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由于战争的影响,很多人把家产变卖,带家人和细软逃往他乡,逃到没有战争的地方躲藏起来,谁还顾及唱片。所以唱片、唱机也只能低价卖给一些小贩。一时间,市场上常见一些古玩、工艺品、藏书、字画、唱片、唱机,尤其是唱片摊贩,市场上比比皆是,大量积压,售价也很便宜,但由于当时的政局不稳,很少有人问津。直至解放后的50年代,才逐渐缓解。
由于旧唱片的大量积压,有人想出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把唱片改制成“碟子”,即把唱片的边缘卷起,或圆边或花边,盛一些干果,尤其在春节前畅销。这种“碟子”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一张唱片当时1000元(一角钱)卖不动,一只“碟子”2000元(两角钱)畅销。笔者当时正值少年,曾购得两只“碟子”,一只是圆边的,片心为王又宸的百代钻针唱片《南阳关》;另一只是花边“碟子”,外国名曲《金与银》。笔者当时以为是坏唱片改制,因为边缘约3公分高,不能放唱,就把边缘剪掉,一放唱原来是好唱片。这两只“碟子”本想留作“碟子”纪念,作为历史的纪录,一直保留到“文革”期间,还是被毁掉了。
从两只“碟子”分析,一张京剧,一张名曲,当时还有别的,笔者所见的“碟子”中还有地方戏、曲艺、外国音乐、歌曲等,不知毁掉多少唱片。何况,此次“碟子”灾难不只是天津市,可想而知,全国有多少“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