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此期间,新灌制出版的唱片仍在唱片商店出售。
唱片“碟子”的使用,多在春节期间畅销,平时几乎没人要,于是又有“高人”灵机一动,有了新的“创造”——用唱片做扣子。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蓝色制服(就是今天的校服),并由校方统一定做。校服上的扣子很多都是用唱片改制的。用唱片做扣子,源于1936年,当时是有人想用残坏的唱片改制成扣子,是废物利用,是低成本的“经济扣子”。但没想到用好唱片改制扣子,也是一“伟大”的创举。唱片扣子的特点是,衣服洗得次数多了,扣子就自然散裂了,因为唱片怕水,可想而知,做“扣子”的唱片需要量远远超过“碟子”。
大约在1956年——1957年,电台搞了一次“旧歌重放”——播放三、四十年代的歌曲唱片,从而掀起了批判“黄色歌曲”的运动,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歌曲、电影歌曲一律都打成“黄色歌曲”、“靡靡之音”,有的演员如姚莉还在电台做了检讨“…我犯下了罪…”,这个时期的老歌曲唱片也受到了影响,更是销毁的对象。当时对外出售的老唱片只有戏曲和曲艺的二种,歌曲唱片禁止出售,一律收同送往纽扣厂。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这是一场意识形态的“革命”。于是古老家庭的家具、工艺品、古书、古玩、文物、古董全成为“革命对象”。唱片更是不例外,不管是老唱片,新唱片,中国的,外国的,凡是1966年以前出版的,全被列为“封”“资”“修”(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产品。如李少春录制的一张“打渔杀家”唱片,还没面市就被封杀了,有的唱片“上缴”,有的唱片“查封”,有的唱片罚没,有的烧毁,有的砸碎,也有少量的做了“碟子”等等。全国所毁掉的唱片总数,那是无法估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