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的发展历程(五)

   2023-03-08 互联网4680
核心提示:  唱片的进化  七十八转唱片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虫胶(Shellac),大部分来自印度。二战期间,虫胶的来源被切断了,唱片公司被

  唱片的进化

  七十八转唱片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虫胶(Shellac),大部分来自印度。二战期间,虫胶的来源被切断了,唱片公司被迫要求买主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旧唱片才能换一张新的,这一政策使得大量早期78转唱片被销毁,许多珍贵的录音也因此永远丢失了。

  随着虫胶的越来越稀少,各大唱片公司不得不纷纷放弃黑人等少数民族音乐市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流音乐市场上。这种倾斜政策一直延续到二战后。面对随之产生的真空,一大批小型唱片公司纷纷出来填补空白。它们对音乐的选择和对音乐家的限制远比大唱片公司要来得宽松,因此,一批别具一格的黑人音乐才得以被录成唱片,节奏布鲁斯因此才能此脱颖而出,并逐渐红遍全国。

  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唱片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问世了,其发明人是该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皮特·格德马克(PeterGoldmark)。他本人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他对用78转唱片播放古典音乐时必须不断换唱片这一点感到十分不满,并发誓要改造唱片,延长播放长度。要达到这一点,减慢唱片的转速并增加沟纹数是当然的选择。可这样做势必增加失真度,增大噪音,并缩小频率响应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格德马克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唱针唱臂,再到唱盘材料等许多地方对唱片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他们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Vinyl)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分钟33.3转,并增加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每面可放二十多分钟的音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密纹唱片,又叫“长时唱片”(LongPlay,LP)。LP唱片的音响规格很高,因此带动了从麦克风到放大器再到扬声器等音响设备的一系列革新,再加上1957年诞生的立体声唱片技术,现代高保真音响(Hi-Fi)工业才算正式启航了。这一新的音响标准在许多方面对音乐风格的进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许多音响发烧友变成了只听音响不听音乐的怪物。顺便插一句:在中国,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复兴”与这两者比较适合“发烧”很有关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