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灯具演变的过程(一)

   2023-04-12 互联网3940
核心提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Benz)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汽油机为动力的三轮内燃机,它却是由金属材料制成,汽车从此诞生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Benz)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汽油机为动力的三轮内燃机,它却是由金属材料制成,汽车从此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但要在夜间或黑暗道路行驶,必须有照明工具,可以说,有了汽车就有了车灯,车灯和汽车是同时诞生并同步发展的。车灯的演变大体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煤油灯 最初的前照灯是安装在汽车的煤油灯。但煤油灯的发光强度太低,不能满足照亮车前足够远路面的要求。为了提高前方路面照度,利用了1779年克鲁平发明的带片的式抛物面反光条(反光镜的雏形)。用克鲁平反光镜的灯成为世界上第一只聚光灯,当时被称之为强光无比的灯,它能将置于反光镜焦点上的发光强度提高500倍。当时用这样的反光镜将装置在汽车光源前方的两只光源的光通量,反射汇聚于一狭窄立体角内并使之形成高强度光束的聚光灯式前照灯。除前照灯外,当时还规定汽车上必须配置一只朝向后方的红色窗口——信号灯的雏形。后来出现了乙炔作光源的牌照灯,由于用橡胶管向牌照灯供应乙炔不可靠且有危险,只好也用煤油灯作汽车的后灯。

  2. 乙炔灯 1879年白炽电灯出现后,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把它应用到汽车上,但最初的尝试失败了。因为当时的真空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碳丝做成的,很脆,经不起汽车的震振动,特是它的轮廓亮度不够高,仅为4*10000cd/m 左右(cd——坎德拉,光强度单位),而在汽车前方100M初产生1LX(1L ——勒克斯,照度单位)的照度,至少需要光源轮廓亮度为32*10000cd/m。

  到1905年,乙炔开始用作车灯光源。这是因为乙炔等火燃的轮廓亮度约为7.2*10000cd/m, 比当时电灯所能达到的亮度几乎亮一倍。乙炔是利用装置在汽车脚踏板或车架上的轻便型乙炔发生器由碳化钙和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行车时车体的颠簸或晃动刚好成为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一旦汽车停下来,则反应渐弱,照明渐无。当时已有其他高度光源,虽然也在汽车上试用过,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获成功,最终只有乙炔灯成为早期车灯的稳定光源,而且一直沿用到1925年前后。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