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灯具演变的过程(二)

   2024-01-18 互联网1310
核心提示:  3.电光源车灯 1913年发明了用螺旋钨丝作发光体的充气(惰性气体)白炽灯泡,使发光效率由碳丝白炽灯泡的1lm/W提高到15lm18l

  3.电光源车灯 1913年发明了用螺旋钨丝作发光体的充气(惰性气体)白炽灯泡,使发光效率由碳丝白炽灯泡的1lm/W提高到15lm——18lm/W。美国当年就将它用到凯迪拉克汽车的前照灯上从而开始了汽车电器照明的时代。1017凯迪拉克汽车的前照灯开始采用反光瓦(最早的车灯反光镜)以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增加照度。然而,乙炔前照灯仍然继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逐渐的被电光源前照灯所取代。产生这种情况的在于当时的发动机汽缸燃气点火采用本身既为独立电源的高压磁电机,而发电机使用手摇柄启动。汽车上即没有发电机也没有蓄电池。

  1912年发明了用以启动发电机的电启动机,这就要求在必须装置蓄电池,为给蓄电池充电又要求装置支流发电机,这就给汽车采用电光源照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汽车电器设备(启动机、发电机、蓄电池、和电器照明设备)在当时并非每辆汽车都具备,而是根据用户要求另外安装的选装设备。所有汽车出厂都采用电器照明,实际上是从1925年开始的,此后电器设备系统就成为每辆汽车所必备。汽车灯具才在为青一色的电光源。

  4.对称光前照灯 早期的电光源前照灯由灯泡、反光镜和防护玻璃组成(后来由于封闭式前照灯的出现,为了区别,这种形式称为半封闭式)。发出中心对称的光束,像手电筒一样,只有照明功能,没有防眩目功能。随着车速的提高,要求车灯的亮度增加,这就使迎面车辆驾驶员的眩目问题变的突出起来。

  出现了在交会车时因前照灯的强光刺激造成驾驶员眩目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和撞车的严重问题。这就对前照灯提出两个互相矛盾的要求:一方面使车前至少100米距离内的路面和高度至少在两米到2.5米的障碍物得到足够的照明,这就要求前照灯的最大发光强度要在10000cd以上;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前照灯不使迎面车辆驾驶员眩目,这又要求在迎面来车前方的光强度不能超过400cd。如此悬殊的反差集于车灯一身,这个问题一直成为车灯设计者 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