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渐长,有些孩子会因经验重塑神经路径而变得不害羞,至于变化的可能性可从孩子的社会能力略窥端倪,包括是否合群,是否具同理心,是否能与他人分享,是否能为他人着想,能否培养亲密的友谊等。研究发现有些孩子五岁时被分类为害羞型,面在十一岁时却能摆脱害羞,上述社会能力便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也有些孩子到十一岁时依旧害羞,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较易因压力而哭泣无法承受,不当的情绪表现,易恐惧,脾气较差,稍遇挫折便会愤怒,不易克制冲动,对别人的批评过度敏感,不易信赖人。
反之,那些生性害羞但情感表现较强的孩子自然比较顺利,因为社交能力使他们在建立友谊时能不断有斩获。虽然这些孩子与新友伴谈话时会显得小心翼翼,但只要跨出第一步,通常便能展现迷人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数次的成功经验将使害羞的孩子愈来愈自信。
由此显示与生俱来的性格也可做某种程度的改变。害羞或其他性格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表示我们就必须划地自限,即使是基因的限制也有回旋的空间。基因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环境与成长经验将左右天性的展现方式。情感能力只要有适当的学习便可改善,这是因为人脑是会成长的有机体。
性格不等于命运
◆童年是希望之窗◆
人脑当然不是一生下就定型了,而是终其一生不断成长,而成长最快的时期是童年。我们出生时神经细胞比成人后还多,然而经过裁剪使得脑部传递的讯息更清晰精确。这是个不断快进的过程,新的联结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完成。可以说经验(尤其是童年经验)是脑部的雕刻师。
关于经验对脑部成长的影响,神经科学家俊斯顿与大卫·胡柏以猫和猴子为实验对象,这两种动物的神经腱的发展,以出生几个月为关键期。如果在这段时期将一眼蒙住,这只眼的神经腱就会减少,而张开的那只眼睛则会增加。这段时期过去后将眼罩拿掉,蒙住的那只眼睛虽然没什么问题,在功能上等于是瞎了,因为该眼通往皮质的路径太少,无法对眼睛接收的讯息做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