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一基本性在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即已决定,并不表示忧郁倾向的一生都要过着晦暗阴郁的生活。童年时期所受的情绪教养对性格有深远的影响,可使开赋倾向强化或减弱。儿童脑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显示童年的经验对神经路径的形塑可产生一生的影响。
驯化过度激昂的杏仁核
实际情况是:害羞的小孩长大后不见得都是害羞的,足证性格不等于命运。只要给与适当的教养,过度激昂的杏仁核也可以被驯化,关键就在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何种情绪模式。对于害羞型的孩子而言,一开头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对待方式,有些父母懂得逐步让孩子训练胆量,这正是为孩子指出一生的矫正方向。
孩子是否能走出害羞与父母(尤其是母亲)有绝大的关系。有些父母自认应尽量保护害羞的孩子,有些则认为应教导孩子面对恐惧,以后才能应付人生的大小挑战。保护型的父母似乎使子女的恐惧更甚,可能是因为子女没有机会学习克服恐惧。第二种管教方式则有助于使孩子变得更勇敢。
观察六个月大的婴儿在家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保护型的母亲在婴儿啼哭或烦躁时会将孩子抱起来,频率较锻炼型的母亲高很多。此外,观察发现保护型的母亲在孩子不愉快时抱着的时间比平静要长。
要婴儿满周岁时可观察到另一项差异:当孩子做出危险的动作(如将不可吃的东西往嘴里送),保护型的母亲做限制时较宽容而婉转。锻炼型的母亲则是直接下达命令,严格要求服从。
何以严教反有助于克服恐惧?这是因为当孩子一步步爬向某个吸引他的危险事物时,一旦被母亲一句“不准过去”所阻断,必能得到深刻的教训。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锻炼,孩子渐渐学会面对人生不可知的挑战。而害羞的孩子需要的正是这种渐进式的训练。同样的,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父母不立刻抱起来抚慰,孩子将渐渐学会自己面对不安。因此保护政策使得害羞的孩子,没有机会在面对陌生情境时学习克服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