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自主品牌的生死时速

   2023-03-08 互联网4880


  徐刚随之面对的问题是技术开发和成本控制问题。全世界都在开发并建立以节约成本为核心的平台战略,跨国公司甚至开发出按需生产和零库存为核心的模块战略——而吉利如此分散的车型和档次、分散的生产基地,怎样能实现平台统合以降低成本呢?本来就低利润率的经济型轿车怎样应对对手价格战的挤压呢?

  “模仿的路马上就要走到头了”。中国汽车业著名专家贾新光告诉《中国企业家》,“产品自主开发是民族自主品牌的最大障碍。”据介绍,跨国品牌的汽车开发已经实现了由机械开发向电子开发的过渡,而电子开发是根本无法模仿的——像芯片设计一样,拆开了什么也看不到。譬如动力气门控制,大部分国际巨头已经实现了变凸轮轴控制为电子控制;而福特此次展出的“辉腾”,更是实现了转向与动力分配的一体化电子控制——动力和方向根据路面情况自动调节方向和四轮动力分配。这些技术进步是他们上百年的技术和资本积累的产物,绝非朝夕之功和简单模仿就能奏效的。电子设备是中国汽车业的软肋,而作为自主品牌的扛旗者,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任何环节都是吉利的软肋中的软肋,也是徐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吉利必须在战略上掌握主动,积极在国际上寻找适配的合作者。据集团负责技术的副总裁杨健透露,在坚持品牌的基础上,吉利将广泛开展与意大利项目集团、大宇国际株式会社等开展技术开发。

  对于徐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把握速度。在推出中国第一款都市跑车美人豹时,他做到了这一点;在价格策略上,吉利一步到位把华普的价格拉倒了8万元以下,把对手甩在了后面。他不必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但是,面对攻势越来越凌厉的对手,不管是产品和技术开发,还是市场行动、网络建设,他必须推动他的整个管理团队再快一点。

  而徐刚最骄傲的是他的高层管理团队。最近加入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韩国人——刚刚卸任的山东大宇总裁、原韩国大宇的副会长沈奉燮先生。沈就任集团副总裁。在徐刚加盟吉利之后进入集团高层管理团队的是一长串名单——原万家乐集团董事张喆、原一汽大众商务公司总经理展万金,二人分别就任集团副总裁,分管财务和市场;吉利研究院院长、集团总工潘燕龙,原任南汽菲亚特总工……徐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引进的大量中低层员工。利用吉利大学、吉利专业技术学院和研究院,以及像北京车展这样的开放平台,徐刚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