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KPI管理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两个关联的概念,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机遇早已存在,并已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变化,而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艰巨的挑战也向来不及沾沾自喜的保险企业走来。面对外资保险企业进入国内市场,面对客户不断的需求变化,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恰当的竞争模式成了保险企业的重大课题。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模式主要是指市场竞争的目标、架构、基本原则、以及竞争主体的构成与行为规范。
平安是从主要做财产保险和少量团体寿险开始的,最初也和其它企业一样,在良好的机遇下,由于业务快速发展,分支机构剧增,内勤员工队伍急剧膨胀,管理的幅度和难度都增加不少,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稽核检查等方面都透露出一些重大隐患。1997、1998年这两年对平安寿险是一个转折点。1997年公司业务在下半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从表面上看业务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但各项绩效指标已显现危险信号。所幸的是,平安是一直没有停止最佳管理模式的探索,一直在寻找最适合平安的管理机制。针对市场变化,1998年,平安提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采用KPI管理模式,“KPI”成了平安公司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不仅公司高层讨论问题、制定决策少不了KPI,总公司、专业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月度经营检讨会更是专门围绕KPI来展开话题,KPI已经深入到平安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所谓KPI,就是指关键业绩指标,它是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系统的,体现“关键”二字,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平安KPI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系统地设计KPI,并且不断更新。一个公司内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KPI指标的设计要根据客观情况和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来调置,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更新。例如,由于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代理人市场管理不严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近年来保费应收率居高不下,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而且也隐含了极大风险,因此,“保费应收率”就要列入目前产险KPI指标体系,而在国外,这一矛盾并不突出,“保费应收率”就不列为KPI指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