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在华硕的生产理念中,3C融合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您认为华硕的竞争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施崇棠:华硕的扩张坚持以板卡为基础、3C为主线,同时多元化始终围绕3C进行布局。数字办公和数字家庭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我们将始终围绕3C进入包括通讯、数码、游戏机等各种产业,但在3C之外如果是纯粹为扩大营业额而投资的产业我们坚决不碰。
《第一财经日报》:华硕进入某些产业主要是基于未来还是技术的考虑?
施崇棠:我们围绕着3C的发展规划主要基于技术的考虑,但也会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比如我们一直在做服务器,因为在PC中,服务器代表了最高的技术水平。
而未来我们可能会进入生物科技领域,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产业规模足够大,能够满足华硕发展的要求。
由“巨”而“狮”
《第一财经日报》:您在华硕2003年6月的股东会上首次提出“巨狮理论”,是基于什么考虑,有何指导意义?
施崇棠:原来,华硕只有“崇本务实”一种企业精神,体现的是华硕的工程师文化。2003年我们提出了“巨狮理论”的营销策略,“巨”指的是量,而“狮”指的是强,现在华硕在量上可能已经很大了,还不是强,但我们的目标是“既大又强”。现在,PC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唯有做到行业第一名,公司经营才能成功。
《第一财经日报》:在华硕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你们坚持什么模式?一般是成立子公司还是坚持事业部制?
施崇棠:集团内部产业的规划,我们坚持纵和横两种模式。有的产业,像IC(集成电路)设计我们会成立子公司,进行垂直整合,让它有比较独立的运作空间。而在内部我们还是按事业部的模式在走。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华硕正在考虑把品牌和代工分成两部分,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进展如何?
施崇棠:目前品牌和代工两块业务还没正完全分开,只是有规划。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代工部分产生量的效应,不会因为品牌而影响代工客户。但将来即使分开,品牌业务仍可以借助做代工业务。我们的品牌业务单独做,是让他们更开放,以开放性的观念面对竞争。同时,把品牌业务作为代工的客户与外部客户享有同等待遇,这样会使他们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