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产业10几年都没有做起来,我们很痛惜。”这句话被张绍君强调了很多遍。他承认,在目前这种薄利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的都是依靠产品质量。但这样下去能走多久?
最后的机遇
1996年,邳州市港上镇与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公司、德国史瓦伯制药有限公司(DrWillmarSchwabe)共同投资了中大银杏叶有限公司,专做银杏叶烘干,直接运往本国。如果从他们的成本来看,在路上所花的运费价格远远高于银杏叶本身的价格,但他们却坚持这种做法。张绍君认为,他们可能是出于对提取技术方面的保护,同时,他们很可能会提取银杏叶中的其他有效成分,不仅仅是黄酮和内酯,因为银杏也中含有30多类100多种成分。
在提取物上,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湖南金农)有另一套思维。
公司研发部的张先生介绍,从前的提取物比较粗范,只要产品含有黄酮、内酯这些活性成分就可,而现在,美国、欧盟对后续产品(如银杏酸等)的安全性指标要求也非常严格。
近两年人们的健康意识很大程度上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对纯天然这一块。国内一些保健品企业也开始采用银杏提取物作为他们产品的添加剂,比如在饮料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型饮料,在消除疲劳、提高肌体免疫力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虽然国内银杏提取方面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还是原料阶段,只是尽可能的按照国际上的要求进行生产。据了解,从中国进口的银杏提取物中,20%用于制成药品的是需要再进一步精制的。
由此可见,进口药纯度方面不是主要原因,今后的重点应该是有效成分、安全意识、质量控制等系列的严密体系,使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加强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到终端销售,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就银杏黄酮这种产品看来,已经研究得很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银杏资源已经没有开发余地。张绍君指出,银杏产业将来的发展应该向其他的成分上转移,毕竟银杏叶中含有30类160多种成分。同时必须吸取银杏黄酮的教训,分工研究。在银杏提取物产业刚起步时,国内兴建了不少科研机构,但当时大家都是各自为政,结果研究出的东西大同小异。目前,国内已经有人对银杏业中的聚戊烯醇和银杏酸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