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银杏叶产地”,说起银杏,邳州市科学技术局的杜航吉局长脸上写满了骄傲。
1992年,邳州第一家银杏加工企业——中外合资邳州慧海制药厂投产,主要以银杏叶为原料,生产银杏黄酮粗制品。同年,当地5家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共同组建了江苏省银杏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从1992年开始,随着国际上对银杏黄酮需求的急剧增加,邳州的银杏加工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张绍君回忆,在1995年-1997年三年间,是银杏黄酮生意最好的时候,当时银杏黄酮价格基本上都在3000元/公斤,最高的时候能达到4000元/公斤,连银杏叶都卖到了18元/公斤。在当时,银杏叶的亩产量是600-700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相当高。
市场的需求让大家看到了机会,所以一时间,大量的企业涌入,根据江苏省银杏生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市场调查,到1998年-2000年,国内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600吨,远远超过了全球市场300吨左右的需求量。
1998年下半年开始,银杏黄酮的价格开始下跌,到2000年,银杏黄酮的普遍价格只有250元/公斤,银杏苗都不值钱,当地的农民甚至连烧柴都不用。
同时,一些小企业鱼目混珠,依靠价格打乱了市场的正常竞争,“几乎是问10家企业,价格就能下降一半”,对于那时市场的惨烈程度,张绍君说。这样的结果最终使不少的小型民营企业关门停产。
随后一些企业开始动歪脑筋掺芦丁,芦丁90的价格是90多元/公斤,银杏24的含量要200多元钱,提取物的质量大幅缩水,导致一些国际公司不再购买中国的银杏黄酮,而直接采购银杏烘干叶。
从2001年开始,康恩贝不得不决定自己投资生产提取物。
“我们的产品在国内的提取行业里是最好的,销路很好。”康恩贝的祝先生说。康恩贝在最初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并不被市场认可,但对产品自身的质量一直都在改进,随着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确认,从刚开始的同一起跑线,渐渐拉大了距离。现在康恩贝主要做的是高端市场,即主要提供生产药品的原料。虽然产量不大,但品牌已经做起来了。同时,康恩贝每年都在进行改造,力求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