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当台湾宣布对张汝京罚款时,张汝京流下了眼泪。“当时我真的很生气。”张汝京自称外刚内柔,“不过后来一想,把中芯国际做好,把中国的半导体搞上去,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精明的商人
当张汝京津津乐道地说起盖芯片厂时,台湾地区和内地所用的钢筋的种种细微差别时,你会意识到对他的同业来说,坐在眼前的这个人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对手。
“内地用的钢筋规格比台湾大一号。台湾一个焊工的工资是内地的8倍,人工太贵……内地盖厂的成本要比台湾便宜38%。”
有两个话题能够让张汝京兴奋起来,一个是成本控制,另一个是公司发展战略。
与台积电和联电相比,中芯在成本控制方面是做得最出色的。这与张汝京个人的风格息息相关。他坚持把钱都花在生产建设的刀刃上。中芯的所有员工在所有商务旅行中都只能坐经济舱。他算账这样一年至少可以省200万美金,可以买一台设备了,每月可以增加1000片的产能。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汝京坦言将像其他半导体公司一样,走半导体产业链方面的整合。中芯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完善半导体产业链的过程。
“我们从建厂就开始做掩膜板,在全世界的芯片代工里面,只有台积电和中芯有掩膜板厂。……这是往上游延伸。”今年中芯在成都成立了封装测试厂,张汝京说,这是往产业链下游延伸。“因为台湾政府不让它的高档的封装测试工厂到内地来,我们就想自己做。我们派往成都厂做封测的人和台湾同业的技术水准一样的好。”
张汝京总是通过与客户或者其他公司联手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技术。比如现在中芯在开发的90纳米技术,就得益于去年与德州仪器签署的协议。而此前的很多项技术也受益于外援。自成立以来,中芯国际已经成功地从东芝、富士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IMEC(欧洲半导体研发中心)、英飞凌、Elpida及摩托罗拉等等国际大厂转移了自0.21微米至0.10微米的各项半导体工艺和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