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没有灵魂的载体注入“灵魂”
铜锣湾广场华发北店于2000年底开业,一亮相就给深圳市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6.5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里分布着百货、超市、运动营、名店坊、会所等功能团,在传统百货商店只能购物的消费者在这里找到了泡茶馆、美容、读书、攀岩、打球等多种乐趣。
“摩尔”横空出世,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时间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赞叹陈智之“智”的同时,也有人对陈智的做法不大认同。认为陈智是拿别人的资源做生意:楼盘不是他的,楼盘里的商家也是招商来的。言外之意是“你陈智凭什么靠大家的资源来做生意?”
“‘铜锣湾’做的生意是什么?我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其实很简单:我要做的,是为没有灵魂的载体注入‘灵魂’。有人说我陈智是在编‘筐’,给‘筐’取个名字叫‘铜锣湾’,将无数个苹果(品牌)装进来,然后一筐端走,向消费者叫卖。我确实是在做这样的生意。然而,正是铜锣湾将无数个出名不出名的品牌装在一个‘筐’里,装出特色、装出优势,才最终装出了无法比拟的市场竞争力!”
记者问:“既然楼盘不是你的,入驻的品牌不是你的,铜锣湾的门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在全国开设40多个大型‘摩尔’?”“你以为这个‘筐’是好编的吗?铜锣湾诞生以来,一直有人试图模仿,然而最终证明铜锣湾难以复制。铜锣湾的门槛高,高的其实还不在资本、楼盘,而在于对铜锣湾的理解,思想是摩尔经营的最高门槛!”
陈智说这些话时双目炯炯。他分析说,摩尔最核心的东西不只是一种商业形态,它是与当地消费文化、地域特性密不可分的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社区的“摩尔”都是极具个性的,而这种文化个性增加了运作和驾驭的难度,将非专业化的投资者甚至国际“摩尔”大鳄拦在门外。
以最快速度冲刺100家连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