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链接]网友投票:“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
一家在14年历史中资产迅速做大的中国汽车公司,一个平空而起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它的命运在第11个年头上发生了急速的转折。
三年多以前,汽车界说起华晨、说起仰融,即便不怀揣一份紧张,多多少少也有几分好奇、或者提防。那时,善于起势造势的仰融以他的讲述和华晨环环紧扣的商业操作给人们展现了一条新型造车路线,那时,《中国企业家》称他为“颠覆者仰融”,华晨大有振翅待飞之势。但当三年一晃而过,还有哪个竞争对手会对华晨感到恐惧吗?那个凛然有股杀气的汽车后起之秀——华晨汽车,已泯然于众车商矣。奇瑞和吉利俨然超越华晨,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数一数二的代表。
仰融孤傲,他尊敬李书福,但当年却不遮掩地说:“李书福造车的起点和我没法比。”然事实令华晨蒙羞。现在,出身“高贵”的中华轿车的销量不及最开始由钣金工手工敲出来的吉利“豪情”的五分之一(根据200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数据统计)。秉承“草根造车”路线的吉利的道路艰难但渐次地拓宽,而自恃格局开阔、高举高打的华晨眼下却挣扎在平庸品牌的泥潭,力保不亏成了管理层最紧要的任务。
我们不妨对仰融造车的精要作出如下总结:1、自主研发与合资双管齐下。一手为华晨的自主品牌轿车在全球配置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一手在不同的产品线上形成与多家国际级厂商合作的格局,在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分享利益,这样,既能吸取多方资源又能快速回收资金;2、不将投资局限于汽车产业,在金融业、基础设施领域均有涉足,以图在资金、资源上和汽车产业形成嫁接。——由此可见,仰氏的自主品牌梦,可谓是一场“整合梦”,有赖于资金、资源的大循环、大整合。仰融以为,只懂汽车、不懂金融,无力走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缺钱少技术的困境。
事实上,我们无法判定仰融的这条思路一定能带领华晨走上成功的巅峰。毕竟,在仰融出走后这三年,一些大企业恰恰是在产融结合的操作上溃败不起、满盘皆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