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商业无法假如。眼下的事实是,当华晨汽车的品牌打造动力由创始人仰融转移到地方政府后,华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后续开发、品牌吸引力均呈逐年衰减趋势。何以至此?可以看得到几点原因:1、从战略布点上,华晨收归辽宁后,除了华晨宝马,新任大股东出于种种考虑,中止了华晨和多家国际厂商已谈或正在谈的合作、合资关系,并斩断了华晨在汽车产业之外的投资血脉。华晨船行中流,却被突然打乱节奏、中断既有的发展逻辑,出现混乱乃至停滞的局面势所难免。2、不同体制带来不同偏好。当年仰融为了一个中华可谓孜孜以求,上九天下汪洋使尽浑身解数,他在这上面的拼搏和执着人所共见,而变身为国有企业的华晨打造自主品牌的动力已大减。辽宁方面可能更多会以地方经济利益、就业、稳定作为决策依据,比如仰融时期,华晨零部件采购地区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上海,国有大股东接手之后,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一部分采购基地转移到了辽宁……类似的举动未见得有利于华晨效率的改进。3、新任管理层在个人短期利益的诱惑和体制的压力之下,不断妥协、放弃早年的品牌雄心,最后干脆将个人在华晨股份抛售、一走了之。管理层无意“愚公移山”、倒不乏“智叟”的灵活和投机,怎堪担负一个汽车企业的品牌梦想?4、巨变之后的华晨,急需建立起超越仰融时代的管理机制和精神文化,但可惜的是,无论是苏强还是杨宝善,就企业家精神、人格魅力和经营头脑而言,都和仰融差距甚远。于是,仰融的一个转身,便成了华晨的一次天黑。
现在,华晨的接力棒已传到以蔺晓刚、刘志刚为首的华晨第三拨经营者手上,他们能否扭转乾坤,让企业在一个新的方向上得到重生,人们难以断言。华晨悲歌,仍然不知将止于何处。
[相关文章]
·仰融时代: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苏强时代:全面陷落
·蔺晓刚时代的三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