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中新浪与联想的战略轨迹惊人相似。
不论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行业,在单一业务面临发展瓶颈之后,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想到进入另一个陌生、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增长的行业。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新浪来自广告业务收入锐减。新浪面临投资者的压力骤然加大,被迫开始了它第一次战略转型。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计划开拓其擅长的软件业务,但意愿还没有实现,2001年夏天就在董事会的压力下被迫离职。
茅道林时代开始了新浪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次探索。茅道林认为,门户网站发生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与传统行业脱离,于是寻求新浪在资源上与传统行业的接轨,就成了茅道林的主流思想。
2002年,茅道林提出将新浪“一拆为三”。首先新浪网将“网”字去掉更名为新浪,辖属提供新闻内容新浪网Sina.com、提供网上企业服务平台的新浪企业服务Sina.net以及提供信箱、短信等业务的个人收费平台新浪在线Sina.online等三个独立事业体。
也是在2000年的时候,联想集团攻城略地,占据了PC高达30%的市场份额。而在PC业务达到顶峰时,联想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战略。因为在这个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哪再前进一步都将非常困难。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与新浪从虚到实的路径相反,为了走出PC的影响,联想选择了进军当时还受资本追捧的互联网行业。
2000年4年联想成立FM365,“用最红的人,做最红的广告,1年烧1亿元钞票,3年做成中国最红的互联网站。”这是联想FM365当年创办时的豪言壮语。接着,联想以2.7亿港元的有形资产入股赢时通,占赢时通股权的40%,成为单一大股东,又携手新东方进军网络教育市场。2001年6月,杨元庆进行了联想在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动作——与AOL成立合资公司。
但在第一波“远离本业”的多元化探索中,联想与新浪都受到挫折。联想的互联网业务生不逢时,它诞生在互联网业风声鹤唳的前夕,还没来得及共享网站发展的繁华,面对的已是秋风萧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