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与松下:跨国扩张比较

   2023-07-11 互联网2840


  19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G.D.Newbould和P.J.Buckley等人基于英国43家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第5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建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成功率最高,采用第4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建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和采用第3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成功率次之,采用第2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建海外生产子公司)再次之,采用第1种途径最低。

  上述调查和研究表明,欧美企业在跨国化初期均采取渐进主义扩张模式,与日韩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认为,渐进主义是企业跨国经营初期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谓渐进性发展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从经营方式上,从风险低的贸易方式,逐步过渡到风险高的投资方式,并购是风险最高的投资方式;二是在海外的地域扩张上,遵循由近到远,由经济、文化差异小的国家,逐步过渡到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家或地区。

  海尔与松下:亚洲跨国渐进主义的代表企业

  海尔与松下不仅在首次海外投资之前是渐进的,而且在跨国投资过程中仍然是渐进性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在:(1)海外建厂地域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海尔1996年首次海外投资建厂在印度尼西亚,1999年在美国建厂。松下1961年首次海外投资建厂在泰国,1968年在法国建厂。(2)经营方式从绿地投资到并购扩张,海尔1996年开始以绿地投资方式建厂,2001年开始小规模的并购。松下1961年开始以绿地投资方式建厂,1973年开始小规模并购。(3)并购规模从小到大,海尔2005年尝试大规模并购,但最终退出,至今未发生大规模并购。松下1973年开始小规模并购,于1990年采取大规模并购(收购MCA)。

  在存在渐进跨国经营共性的同时,海尔与松下在以下两个方面却表现不一,呈现出中日企业的差别:(1)首次建厂到首建R&D机构,松下1961年首次建厂,1976年首建R&D机构,至1997年共建R&D机构14个,人员达300多人。海尔1996年首次建厂,随后建立D&D(设计和研发)机构,至今建成9个。松下的R&D机构每个平均20几人,很多也是信息情报搜集,所以两者有差距但差距不大。(2)CEO的当地化,1961年至今,松下没有任命当地人担任公司的CEO。海尔在1999年建美国公司时聘用美国人担任CEO一直至今。这方面是日本跨国公司的最大软肋,松下也不例外,究其根源是日本封闭式文化所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