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制造(JIT)让企业摆脱被动

   2023-06-15 互联网2950


  这位专家的“害己”之说,并非危言耸听。

  从目前国内的一些JIT的“得意”案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那些供应链上,库存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且由总装厂向零配件企业转移。这样的转移也许令总装厂感到满意——“反正库存不在我这儿,我的成本降低了。”但是一个产品是供应链的集体结晶,其价值和价格是由供应链的整体价值决定的,如果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产品的整体成本就不可能降低,只不过由于成本转移,使得利润砝码向总装厂倾斜,给他们造成了成本降低的假象。

  供应链的本质是相互配合、共生共赢,如果总装厂执迷不悟地继续榨取供应链上游的利润,那么零配件厂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被压死,或者选择偷工减料。到那时,总装厂还能高枕无忧吗?

  扭曲的JIT带给总装厂的长远灾难还不止于此。如此一个原材料库存为“零”的“温水池”,会让那些躺在其中的总装企业变成“青蛙”,这种貌似降低的成本会让它们因为没有库存压力而变得忘乎所已。在缺少成本约束的情况下,它们很难自发地产生改善内部管理的动力。可以想像出一个具有十足优越感、巨大惯性、死水一潭的企业的最终结局——与被它压榨干的供应商们一起死去。在我国的手机和家电市场,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一些总装厂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险,开始“逆流”而动,把库存压力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江汽)就经历了一次这样的转变。

  前几年,它们和其他汽车生产厂家一样,与供应商之间改为“上线”结算模式,并从中尝到了减少库存的甜头。2002年,江汽瑞风商务车分公司上ERP之初,在设计系统方案时,有人提出把结算方式进一步改为“下线”结算,并希望得到信息系统的支持。对此提议,时任江汽EPR项目实施顾问的梯升资讯公司执行总监唐明却提出了不同的思路。他指出:“在企业没有练好内功时,进行下线结算并不是降低库存的先进方式,而是慢性毒药——它在给供应链上游加大负担的同时,将给江汽的管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最终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和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