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开启制造新模式

   2023-09-13 互联网2160
核心提示:二十年间,左宗申实现了三级跳。  从“整天花着脸,手从来没洗干净过”的个体修理工到跻身国内摩托车企业10强,再到入主安徽通

二十年间,左宗申实现了三级跳。

  从“整天花着脸,手从来没洗干净过”的个体修理工到跻身国内摩托车企业10强,再到入主安徽通宝汽车,染指汽车制造业,宗申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而随着“两轮”向“四轮”的变脸,它的成长将更加让人不容小觑。

  只有把剩下的1%做好才行

  90年代初,一次偶然帮人购买摩托车的经历激发了左宗申最初的创业冲动。在这次交易中,他敏锐地嗅到了中国摩托车发动机的短缺和背后的商机。随后,他背着一台雅马哈两冲程发动机,跑了全国59个摩托车发动机生产厂,证实了他的发现:当时国内的摩托车发动机供不应求。1992年,左宗申东拼西凑注册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股脑杀进了摩托车行业。靠着自己开发生产的70CC发动机的成功,在“几乎所有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都赚了钱”的1994、1995两年,宗申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

  如果说杀进这个行业,凭的是敏锐的直觉和还不错的运气的话,那么宗申后来的迅速壮大,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做产品、做技术。关于产品质量,左宗申有一句名言:“宗申的发动机99%做好了还称不上质量好,只有把剩下的1%做好才行。”

  随着公司的迅速发展,宗申又对以往什么都自己生产、投资的“高、大、全”模式进行反思,开始把自己定位于行业的“组织者”,“在中国,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国内有上千甚至上万家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商,怎样在这些零部件中选出质量最好、价格最优的零件来进行组合,就需要组织和管理。”

  领跑制造新时代

  在重庆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随便一个人在到摩托车零配件集散地转一圈,回家都能组装起一台摩托车,而且质量同正规企业里生产的差距不大。与中国许多摩托车企业一样,走组装之路的宗申也掉进了产品严重同质化的行业怪圈里,在低端市场上与中国同行们艰难地比拼着成本优势。而在更有利润可图的高端产品市场,都是美国哈雷、德国的宝马、日本的本田、意大利的比亚乔这些国际品牌的身影。在去年召开的“中国质量竞争力高峰论坛”上,左宗申立下了“三年打败日本合资企业”的豪言壮志。宗申意识到,摩托车整车企业要真正做强,必须终结组装时代,开始制造新模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