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建设宗申自己掌控的零部件制造体系,“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宗申招揽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配件厂进驻宗申工业园区,并要求部分企业“专供宗申”,彻底摒弃“一件供天下”的配套格局。
第二步,进军高端市场。2003年,宗申开始生产大排量的摩托车,推出了150CC和200CC的“宗申赢家”跑车,直接瞄准高端用户。投资两亿多元在宗申工业园内建成了年产300万台摩托车发动机的新工厂,左宗申自豪地说,“宗申新发动机生产线的技术水平之先进,在国内同业内找不出第二条,国内同行也难以在短期内赶上。”
第三步,与世界著名摩托车企业强强联合。宗申与意大利比亚乔敲定合资,在广州佛山生产踏板车。同时,与美国哈雷的合作,推出使用联合品牌的摩托产品。民族情结强烈的左宗申说:“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宗申的原则是‘以我为主’,我们的目标是壮大自己,而不是被外方吃掉。”
两轮变四轮,换一种方式崛起
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5%。关于摩托车行业是否是夕阳产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左宗申是坚决的反对者之一。但“摩托车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并且发展空间已很小”却是不争的事实,宗申决定另谋出路,而最现实的出路就是汽车。
2004年,宗申用1500万元收购安徽通宝汽车,进入汽车制造业。做了四年汽车梦的左宗申,2000年就开始精心布局。2000年10月,全资收购重庆渝汇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获得汽车发动机技术;2001年底,从韩国和德国购进设备,进入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2004年与意大利比亚乔集团谈妥,将比亚乔的微车转移到中国生产;这些不动声色的步骤,将宗申进入汽车制造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而宗申进入汽车,不仅是单纯的行业的转变,也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次大变脸。左宗申说:“宗申集团进入汽车行业,将不可能克隆原来在摩托车行业的成功经验,走利用配套资源搞组装、打价格战的老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