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VS苹果:索尼挽救面子的行动

   2023-12-16 互联网1760


  此种努力,正是基于苹果的一个认识: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能够改变产品的命运。早在十多年前,苹果就聘请世界上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担任“用户体验建筑师”,在他的带领下,苹果将“用户体验”变为一种工作方式:在讨论产品功能与性能之前,首先从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体验这一角度出发,提练产品的理念。苹果的创新理念也来自这种实践:“将每种科技发挥到极至,既能让人们吃惊、兴奋,又知道如何使用它。”

  正因此,当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发现“软件是一种用户体验。就像iPod和iTunes证明的,它不仅是电脑,同样也是消费电子的驱动力”,苹果很容易跨越边界:消费电子产品已经越来越像一个“装有某种软件的盒子”。

  苹果所坚持的,正是索尼所欠缺。虽然长期以来,索尼像制作艺术品一般设计研发产品,但其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开发思路,极大的局限了它的成绩。

  如在模仿苹果的iTunes搭建SonyConnect时,虽然在用户界面、产品价格等很多方面都参考了苹果的成功经验,但索尼坚持采用自己拥有标准的音乐格式ATRAC3。这种小众的文件格式并不能被广泛应用到其它品牌的音乐播放器上,即使是希望下载正版音乐的人,也必须用大量时间将其转化成市场上最常用的MP3格式。而由于索尼自己推出的播放器同样不支持MP3,通过其他渠道得到音乐的用户,也同样必须完成烦琐的转换任务。其糟糕的功能让《纽约时报》刻薄地将其称为“SonyDisconnect(索尼不连接)”。

  反观长期被指摘为缺乏开放性的苹果,它不仅在推出iPod之初就支持MP3格式,更通过采用大容量硬盘以及名为“自动同步”的功能解决了用户频繁将音乐转至随身听上的麻烦。只要将iPod联接到电脑之上,所有音乐就自动传送到iPod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