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与“大鳄”的较量

   2023-10-05 互联网2120


  “我们在管理上参照对方比较多,当然我们也向许多优秀的企业学习”,牛合庆说,“但是他们在销售和服务上则向我们学得比较多。毕竟我们更了解中国的企业。”

  这种学习有面对面的切磋,也有私下的模仿,更有明目张胆的挖人。不过一开始,都是IBM和BEA来挖东方通的人。

  东方通人员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在1998年到2001年。那时候东方通还没什么知名度,产品也肯定不如大公司的好卖,很多销售和服务人员转投到IBM和BEA的旗下。常有猎头公司的电话打到东方通来,连牛合庆本人也被“挖”过。

  到了2002年,这种情况就非常少了,这也暗示着东方通在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

  “现在该是我们考虑去挖BEA的人的时候了。”牛合庆半开玩笑地说。

  虽然东方通曾经人员流动较多,但其真正的核心人员却并未有大的变动。这得益于其良好的运营机制与文化氛围。

  在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东方通一直坚定地坚持着“本地化”的竞争策略,即在尊重产品标准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牛合庆认为只有中国企业才更了解中国企业,设计出的产品也才更能符合客户的需求。东方通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占到其营业额的30%,高投入保证了高质量的产出。

  在商业模式上,东方通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发现“蓝海”。他们除了在中间件市场上和IBM和BEA等大企业正面竞争,还扩大了自身的产品范围,延长了产品线,即提供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套件(VSP)。牛合庆认为,在这个领域,东方通没有像在中间件市场上那么大的竞争对手,更容易取得成绩。

  东方通在应对IBM和BEA方面还有另一个制胜的法宝,就是价格。价格是中国企业的天然优势,它在东方通与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中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方通的产品价格普遍比国外公司的产品低30%左右,如果二者的产品性能和服务差距不大,那么用户当然会选择国内公司的产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