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该如何应对“采购门”事件

   2023-04-12 互联网4010
核心提示:在联想、TCL、华为、海尔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市场、资金与技术层面,更大的风险是国与国之间

在联想、TCL、华为、海尔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市场、资金与技术层面,更大的风险是国与国之间并非完全对等的贸易规则风险。

  5月24日《新京报》报道了联想在美国深陷国务院电脑采购风波进一步升级的来龙去脉。报道说美国国务院面对美国多方的质疑,在18日不得不出面表态将会修改采购流程,且承诺采购的16000台联想电脑将会用于非保密系统,并对电脑系统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虽然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否认此事会让联想的业务受到重大影响,但这对联想的负面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处理器、内存芯片、主板芯片组、硬盘磁头、光驱光头等PC零组件的关键技术目前都掌握在美国人或者日本人手中。联想连主板业务都“OEM”给了做内存的公司,怎么还可能在这些设备上加“后门”?回头看,微软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美国公司,我们没怀疑微软在卖给中国政府的Windows里植入后门程序,美国人怎么能先怀疑自己国家的公司?而联想向美国市场提供的PC仍打着IBM的Logo,甚至在美国本土组装。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难免怀疑美国当初同意IBM把PC业务“卖”给联想实际就是一场商业阴谋———先让你看到市场需求,然后让你向美国的供应商采购技术,采购零组件,等产品制造出来了,美国的供应商赚到钱了,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利税,美国政府才跟你说,对不起,因为你是中国企业,买你的产品美国有顾虑———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欺诈。

  我们应该看到,在联想、TCL、华为、海尔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市场、资金与技术层面,更大的风险是国与国之间并非完全对等的贸易规则风险,不公平竞争及森严的贸易壁垒依旧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制约。当企业利益上升到国家利益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更看重的则是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WTO规则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为限制别人而订的游戏规则罢了。至于某些人口中的“中国威胁论”,更是他们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整个中国采取限制、抑制的噱头或借口而已。可以说,这一事件再次给了我们警醒,那就是我们不能只顾发展眼前的经济而牺牲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包括环境的,资源的等等。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