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1日,王刚(化名)离开他已经工作了近4年的UT斯达康。一个月前他就听到了公司裁员的风声,11月4日,部门经理手中的裁员名单打破了他最后一丝希望,11月11日,一切离职手续办理完毕。UT斯达康曾经的辉煌和目前的现状令他感慨。
与2005年第一季度大裁员不同,UT斯达康这次始终都没有正式公布裁员的方案和人数,随着裁员事件的平息,摆在UT斯达康总裁陆鸿亮与董事长吴鹰面前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曾经一度被称为“神话公司”的UT斯达康明天该走向何方。
小灵通:让人欢喜让人忧
与2002年的风光无限相比,UT斯达康的现状似乎让管理层以及投资者都有些意外,所有人都猜到小灵通市场的下滑会给UT斯达康带来冲击,只是速度之快让UT斯达康措手不及。“国内市场的改变超出了想象。”陆鸿亮坦承。
不少业内人士在评价UT斯达康的时候,习惯把UT斯达康跟“暴发户”联系到一起,毕竟仅靠小灵通一项产品就在中国通信市场做到“威风八面”,除了研发实力之外,更多的是把握机会的能力。
1997年,小灵通在余杭开始了试运营并且凭借低廉的资费迅速打开了市场,1998年,UT斯达康实现全年营业额1.05亿美元,并且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日升幅高达278%,到了2002年,信产部的“604号文件”,让小灵通在“无线市话”的保护伞之下销量翻倍增长,UT斯达康的营业额也由1997年的7600万美元增长到了2002年9.82亿美元,净利润1.08亿美元。
在2002、2003年UT斯达康连创佳绩之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示。根据UT斯达康2004年年报显示,到2004年止,UT斯达康80%的收入都来自中国,小灵通收入占总收入的60%。
在2005年第一季度,UT斯达康的净利润只有3800万美元,下滑30%,面对投资市场的压力,公司不得不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裁员。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已经变成了亏损7470万美元,又有960名员工被列入了裁员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