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什么‘国产’、‘自主’的概念,就是误导,完全没有必要。”业内专家袁萌认为:“自由软件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和个人。”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自由软件“迎合了社会上轻视和低估软件价值的错误思潮”,有“专利风险”,“政府和行业机构”不应“偏爱”和“过度的倾向性支持”,“反对政府直接支持或干预任何形式的软件商业模式”。
适者生存
跳出软件业来看,自由软件的生存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变化。
曾几何时,自由软件是中国压制微软气焰的“雇佣军”,其灵魂人物是一群海外侠客,武器装备、战争规则都与传统商业软件不同,知识产权方面有“原罪”,安全性也未经评估。
随着中国政府的“心结”解开,把软件问题“政治化”的观点越来越没有市场。人们关注技术、服务本身。宣传上一直借力微软的中国自由软件蒙上了“兔死狗烹”的阴影。
面对艰难的时局,自由软件厂商厉兵秣马。
守住“根据地”是第一步——来自政府的支持是中国自由软件的生存基础。在这方面,大量介入项目评审、游说能力颇强的学院派专家对其支持不会改变,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商业软件领域缺乏公信力和发言权。
Linux面对的行业、企业市场都在发展,商机自然是有的。
“软件商的社会责任是提供能用起来的产品。”中标软件总裁韩乃平对记者表示,“我们服务3个市场:行业、企业,还有就是定制市场。”
个人电脑预装的问题不是在今年4月才出现的。作为尚不成熟的桌面操作系统,Linux最头痛多变的应用环境。大批量、相同配置和应用可以回避Linux的弱点,过去政府采购能推行也受益于半强制性的应用环境。
结合大批量定制和预装,中标软件的新策略体现于“海尔家家乐”电脑:一步到位地安装各种常规的应用软件,包括字处理、表格、幻灯片、即时通信等,能读取微软的大多数文档格式,用户无需操心修改配置。这款产品主要面对农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