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摸清海外市场要求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击,做坏了品牌,结果用十多年的时间去重塑品牌。”但奇瑞的相关工作仍在紧张的进行中:从计划何时进入,到生产进入该市场的产品,继而做进入该市场的计划。
2005年,针对美国市场的奇瑞车正处于调试阶段。奇瑞将进军美国市场的车型定位于中级车,比当地同级同配置的车便宜20%~30%,售后服务上提供不低于竞争对手的质量保证。在准备产品的同时,美国梦幻公司与奇瑞的谈判也同步进行。奇瑞给了梦幻公司5款车的独家代理权,而非所有产品。
在合作合同中,奇瑞提出一系列将双方牢锁在一起、进一步避免对方不能有始有终及防范风险的条款。如要求全程参与对方的运营,掌握对方销售记录和客户档案,共同制订销售服务的相关条款。合同中甚至明确写入“与对方共用一个办公室”。此外,奇瑞要求梦幻公司与其成立合资公司。奇瑞以5款车型的知识产权、部分厂房和设备作价拥有合资公司60%的股份,梦幻出资占40%的股权。
量力而为,走自己的路
从市场的容量来说,中国的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7.5%左右,国外还有92.5%的市场。近年来,中国汽车类产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特别是整车出口增速惊人,从2005年1月开始,汽车贸易首次出现顺差,到去年8月份,顺差扩大到35.7亿美元,让几十年来始终处于纯进口的中国人着实乐了一把。
奇瑞2005年的海外营销,虽然占中国整车出口数量的80%,但与通用、大众、福特这些国际巨头相比,还相差着几个数量级。奇瑞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步伐走什么样的路。
海外营销对中国的汽车企业而言是新的课题,如何了解出口国消费者的需求,并让他们满意,需要有国际化的团队,这包括具有丰富的经验、娴熟的语言能力以及对国外市场认识和分析的能力。
开拓海外市场是一种投入,培育市场和品牌才会有收获,然而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有计划和耐心,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奇瑞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能够占公司全部销量的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