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无论数量还是金额,每年都以超过150%的速度增长,2005年我国出口各类汽车整车15.94万辆,同比增长113.4%,出口金额15.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0%。虽然在出口市场、出口车型和出口价格方面中国和世界汽车巨头相比还差距巨大,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成熟和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
今后几年影响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多重并存,诸多因素经过几年酝酿逐渐清晰,今后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出口依然将保持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势头,亮点闪现和危机突发的可能性同在。
一、诸多力量推动汽车出口增长
国家对即将确定的汽车出口基地的倾斜政策,国内汽车产能的相对过剩,我国汽车的成本优势,较小的出口基数以及趋势明显的合资出口,共同组成推动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合力。
政策助推
在日本、德国、韩国,国家政策对汽车出口的扶持成就了汽车大国的诞生,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产品外部标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将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其中呼之欲出的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将是今后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推力。
国家对汽车出口基地的政策支持将包括优先贷款、追加银行授信额度或更灵活优惠的贷款利率等金融信贷支持,专门针对汽车出口的出口担保及出口保险规定,目前17%最高退税率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出口退税鼓励措施,以及国家直接的研发、技改投入等。商务部各地机构及各地经贸部门包括驻外机构,也都将为这些重点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搜集、知识产权保护、国外进口企业资信评定、国外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等各种支持,并在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提供相关信息及数据服务等,在市场开拓方面及参与国外大型活动、展览方面提供的直接或间接服务。
产能过剩
随着前两年我国汽车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汽车产能过剩已成现实,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企业整车产能利用率仅为83%,汽车零部件仅为68%。摩根公司预测,中国汽车供应2006年将过剩23%。中国国家发改委预测,如果2007年中国各家汽车生产企业的计划目标全部实现,各种类型的车加在一起的生产能力可能达到1400万辆,但那时的汽车销量可能只有700万辆,产能将过剩50%。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将迫使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寻求海外突围,向汽车工业较弱的中东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