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旭日升”注册商标拍卖活动及其抵押生产设备接二连三停拍的新闻,让这个消失了一年多的品牌重回人们的视线,只是风光不再。“旭日升”商标的暂免拍卖下场,几乎在所有人的眼里,不过是小小的插曲,命运的转折仍旧未肯出现,旭日升的生死没有一点悬念。
即便如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旭日升的瞬间陨落仍然是一个谜。实际上,旭日升不过是一个缩影。随着旭日升内部所谓的“秘密”一点一点外泄,人们却看到了并不陌生的真相。即便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公关活动,即便有了政府参与筹措的600万元资金,事实再也明白不过,钱,救不了旭日升。
宿命,难以救赎
重提旭日升,仿佛已然过了很久很久。90年代迅速崛起的旭日升在新世纪到来之时曾昙花一现,然而不久就轰然倒下;此后内外交困的景象触目惊心:内部腐败成风,外部负债累累。
著名经济学家茅以轼曾经说过:企业是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还是从成功走向衰落,就看它的主要领导人有没有逐渐完成从钱的奴隶转变为钱的主人的过程。
这样的思考角度无疑有益而警醒。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在艰辛地成长:它们没有品牌,没有够用的资本,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它们的生命在并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面前显得脆弱异常。带着生存的本能与求富的原始冲动,中国企业与企业家开始了披荆斩棘的财富冒险,并且屡屡越过了规则的边缘。然而这是不可复制的经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大部分的企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也是制度的可悲之处。成败以能否赚钱为依据,经济效益成为最终的目的,而忘记了赚钱又是为了什么。艾丰也指出,世界成功大企业的共同境界都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而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企业的最高价值观,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念去选择自己的市场机会。境界问题依旧是横在中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坎,跨过去了,也就海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