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旭日升:金钱都难以挽救的瞬间陨落

   2023-09-13 互联网2160


  这让人联想起2000年旭日保健处于被逼债高峰时期的场景。当时前去旭日保健催款的人员最多时曾达到110个人,使得作为县级市的冀州并不多的宾馆经常爆满。随后,更有数据指旭日保健的总负债已经达到5.3亿~5.6亿元,其中欠客户是2.3亿元,另外还有大量的员工集资款。而旭日集团副总则亲口承认债主有200家左右。

  也许,旭日升只能卖身还债了。在2000年有关机构的评估中,旭日升的品牌价值达到160亿元。即便今天旭日升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已经缩水为1050万元,这次拍卖仍然被称为江苏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无形资产拍卖,其中明确表示了竞买意向的有来自浙江、上海、四川、河北等地的六家企业。

  今时毕竟不同往日。“要想重塑旭日升品牌并不是很容易,至少得花上好几亿元”,据一名国际品牌的饮料企业老总介绍说,“饮料行业的投资是巨大的,主要投资在广告、促销和营销上,每年的广告投资都在上亿元,建立全国的销售网络、铺货渠道等营销方式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据河北电视台广告部的人员回忆,旭日升辉煌时每年的广告投入大概在几千万元左右,总共的广告投入也就是三四亿元。这换来了旭日升冰茶的最高销售额达30亿元,占茶饮料市场70%的市场份额。但在今天,康师傅和统一这两个茶饮料巨头总共的市场份额也不过80%,可他们一年的广告投入加起来就有近3亿元。

  然而,对于成功阻止商标拍卖的旭日集团来说,旭日升品牌的自我崛起更是让人觉得渺茫。背负着如此巨大沉重的债务包袱,旭日怎么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旭日升”产品上?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钱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当年“旭日升”以3000万元起家却以30亿元的销售额死于旭日集团手里,已是前车之鉴。旭日集团如果还是无法解开当年死结,即便能够寻求资本图谋东山再起,恐怕也只是最后的挣扎,抑或是重蹈覆辙。

  腐败,最初的失守

  在旭日升与众多企业间的债务纠纷中,有一点很耐人寻味。1995年,旭日升冰茶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源源不断的订单、无法满足的市场需求,旭日集团的决策层采用“借鸡生蛋”的资本运作模式,由旭日集团提供生产技术和原料,租赁全国各地企业闲置的71条饮料生产线和5条啤酒生产线,在全国开设了23家分公司。成功演绎了在河北乃至全国一度被佳话的“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战略奇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