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实践思考:其实,当核心竞争力被引入中国之时,国内多数企业的心理是浮躁的,认为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有了战无不胜的能力。但实际上,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动态变化的,今天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在明天就被演变成被淘汰的能力,甚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核心障碍。从企业的整体发展协调来看,“核心竞争力”只是企业系统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和简化表述。任何一个企业,必须制定长期的战略,同时充分地利用外部机会和自身的应变力、适应力和创新力才能成功,两者动态的匹配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系统管理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资源、流程、价值观三个方面。
企业只有从核心竞争力向企业的系统管理能力的跨越,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错误观念主要有三个:第一,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第二,核心业务是核心竞争力。其实,回归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品牌、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等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第三,核心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比如,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
信托责任是维持美国和英国股市一个最重要的条款。它主要指企业或者公司聘用职业经理人,法律保障他的信托责任,而他的所作所为必须由董事会依照相关设定的硬指标进行判断。
中国企业实践思考:MBO的兴起,似乎成为承认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本的一个捷径。在国内一些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过程中,规则的缺失和不透明的操作成为高层管理人员与地方高官瓜分国资的盛宴。更有一些机会主义者甚至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漏洞。通过MBO收购,企业的管理层有机会成为最大的受益人。然而,融资却成为一些企业高管们最大瓶颈。MBO基金的盛行似乎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机会,提供了成为受益者的可能。2004年,郎咸平对TCL、海尔、科龙等三家企业产权改革过程进行的剖析引起了关于产权改革的大讨论。郎的主要观点就是停止MBO的实施,并指出目前国企改革中一些将国有资产以贱卖的方式(包括MBO)转成私人资产(包括国企经理人和民营企业家)的现象。他认为,产权交易必须暂停,MBO必须立刻停止,国企未来的改革应该建立以激励机制和信托责任并并不在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