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一开始重新给商场定位,建立公司管理制度与流程设置,抓团队与人员优化配置、抓企业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秋林,这个濒临死亡的企业,在吴敏一入驻半年后有了起色。
虽然走出了困难期,但吴敏一却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永远都存在着风险,企业越大风险越大。像秋林这样一个文化积淀很深又带有很重国企包袱的企业,要真正走到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路子上来,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记者问他,“你会自己当老板吗?”
他慢条斯理地说:“如果去年这个时候你问我,我还不太敢说。现在,我可以说,没什么问题了。但对于自己当老板,我想可以慢慢来。因为我现在也不是纯粹地打工。这两年来,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有得有失,但真正锻炼了我的意志,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能力和知识,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反思中国职业经理人
吴敏一的两年历程,完成了他从官员到商人的角色转换,丈量了从官员到商人的距离。
“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变革以后,迫切需要解决规范化以后的民企的管理接轨问题。二是中国许多民企为何衰落得那么快?为什么做不大?我想,某种程度上在于我们的许多企业家还成不了真正的企业家,而我们的职业经理人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吴敏一说这话时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继而又说,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距离,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有关。民营企业是在中国边改革、边开放、边市场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正符合国际化、市场化规则的企业微乎其微,企业和企业家本身都在探索甚至摸索之中,绝大多数的民营创业者就是老板,就是经理人,要他引入职业经理人,革自己的命,那一定是一件非常痛苦和不情愿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