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因迁入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学校和大批居民而被称为“陪都中的陪都”,这里市政建设进展很快,城市功能齐全,该地区文风很盛,民众教育活跃。而此前,卢作孚实际上一直在这里进行社会改革实验。他一贯的观点是:“政治问题不是可以大刀阔斧解决的……合无数一点一滴以成一桩事业的系统,合无数事业以成一个地方的系统,最后乃成一个国家的系统。”1930年代初的两三年里,卢作孚为使北碚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创办了新的科学事业——中国西部科学院、新的教育事业——兼善中学、新的工矿事业——三峡染织工厂和天府煤矿公司,以及新的卫生事业——地方医院。
待到强敌压境之时,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知名专家学者荟萃北碚,继续他们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科学论著与文学作品在北碚写成或出版,重庆北碚成了一块保存国家民族的文化血脉的“民主的特区”。
抗战之后,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在官僚资本的压制下,依然坚持发展,并将其远洋航线延展到东南亚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两年,在卢作孚组织下,民生公司18艘海外轮船先后回归祖国。而1950年8月10日签署的《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标志着民生公司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据说,对卢作孚,毛泽东也有一个赞语:“搞交通运输,不要忘记卢作孚。”
1952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二,卢作孚,这位抗战前长江上游最大民营企业的创办者、抗战中“中国工业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缔造者,因遭诋毁拉拢腐蚀国家干部,愤而在重庆家中自杀。
卢作孚的孙子,现任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铿回忆说:“(祖父的去世)在我的所有的记忆当中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我祖父的一份遗物,上面写到:‘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世界建成花园一样’,其他的,我没看到半个铜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