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指挥“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2023-09-13 互联网2160

1938年12月,经过20多艘轮船和850多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了40天之后,宜昌大撤退结束。“这40天抢运的物资,相当于民生公司战前1936年全年的运量。”民生实业公司研究室研究员赵晓铃对本刊说:“直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赵晓玲说:“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939年元旦,卢作孚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一级奖章。

“但是,整个撤退任务并没有结束。”赵晓铃补充道。1939年9月和1940年上半年,民生公司又从湘桂兵工厂和宜昌分别抢运了5000吨和1.6万吨器材到后方。据不完全统计,民生公司从上海、南京、芜湖、武汉和宜昌抢运入川各类物资,仅兵工器材即达16余万吨,航空油弹器材3.35万吨,共计19.6万吨。

关于抗战非常时期的卢作孚和民生公司,赵晓铃指出,卢作孚始终重视的都是努力实现公司的宗旨,他要求“全体船员行动起来,表现服务精神”。不仅如此,在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轮船降低收费,对公教人员实行半费,对战区难童免费,对兵工器材每吨只收30—37元运费,其他公物收40元,民间器材每吨只收60—80元,这样的运价,只相当平时的1/10。

据说,卢作孚曾经向民生员工们提出的口号:“民生公司最后的意义,绝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