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说,童年时的家中,地面是用土夯实而成,亮亮的、透着多年修磨的光泽。他小时候每天到鸡窝里捡鸡蛋,然后偷偷地吃掉。爹妈问“鸡蛋哪去了?”他就说:“鸡今天没下蛋”。可是他骗了几次就骗不下去了,因为鸡今天会不会下蛋,他爸爸在鸡屁股上摸摸就知道了。
在中国,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农村的青年人要改变身份,通常有两条路可走——念书考上大学或者经商做生意。周小弟的选择是后者,一来为了维系生活,他少年辍学在外干活,上大学的念头恐怕有都不会有;二来恐怕他当时也不会意识到,读书和做生意——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1982年,周小弟争取到了一个机会——自己牵头和村里的一些人合伙养猪。为什么要养猪?很简单,“人有钱了都想多吃肉(当时猪肉还是限量供应的商品)”。不过,周小弟做的这第一笔生意——与人合伙养了10000多头猪——赔了。
更要命的是,赔了钱的合伙人不认赔,逼着周小弟还钱。为了还掉这笔钱,周小弟卖了几乎所有家当,只剩下一张铺板和一条板凳,媳妇也弃他而去。两年后,周小弟成了浦东有名的“猪王”,平生第一笔10万元的积蓄成了他改变人生路经的资本。
新而不生
周小弟开始向城市转移,一间销售汽车配件的铺面成了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当然也比养猪更赚钱。此后的周小弟似乎一路顺风顺水,1992年开办新世纪大酒店,1993年又开出租车公司,1995年办夜总会。一直到现在则开办了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分院、上海五官科医院浦东分院等等。
从小贫寒失学的周小弟对教育事业格外关注。当年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临终前希望以他的名义设立一个奖学金,周小弟偶尔得知,立即拿出这笔钱,了却谢教授一生的宿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周小弟已经走到了高处,他绝对不愿意再回到过去。如今他西装挺括、皮鞋锃亮、领带考究、衬衫平整。周小弟需要经常在外应酬——自己穿得讲究些,也是对别人尊重。不过,记者却隐隐地还有另外一份体会——考究的着装为之平添的几分帅气,同时也使他略带简陋的谈吐,变成了酣畅和朴实,更多了几分可信,少了些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