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我有幸参加巴山轮会议,这是一次大型的国际研讨会,中心议题是宏观调控。参会的都是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国内外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事隔20年,项怀诚依然能清晰记起当时的情景。
时任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副司长的项怀诚,当时是以财政部副部长陈汝龙的助手和经济工作干部的双重身份去参加巴山轮会议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次会议可以说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尽管我也参加过别的会议,但是像这样以中国经济和宏观管理为议题的国际会议,特别是与那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一起,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次。”
在这一次重要的会议上,项怀诚在很多问题的认知上收获良多,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与工作伙伴,比如后来的工作搭档楼继伟。“我第一次和楼继伟见面就在巴山轮会议上,后来成为搭档。第二次合作是8年后,也就是在1993年,我们一起合作搞财政改革。1998年,他调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是我的主要助手。”
36年财政部元老
巴山轮会议后不到一年,项怀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1998年,项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有人说,能得到一再破格擢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项怀诚突出的工作能力。
“没有官架子”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而只要你真正见到他,就会知道,这种评价是有依据的。他总能把带“刺”的问题,用自己特有的幽默与坦诚式的回答来解决。
项怀诚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但是,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中文系的影子:项怀诚讲话时不喜引经据典,几乎从不背诵古诗。在校读书期间,项怀诚更感兴趣的学科是数学和历史。“我当文学家也不会是个好文学家,因为我形象思维比较差;我当财政部长也不会是一个好财政部长,因为我的逻辑思维也比较差。”也许是那一代人的个性使然,无论什么时候,他的话语中总是谦虚的成分居多。
事实上,从项怀诚1963年1月进入财政部税务总局当科员开始,36年的财政部生涯,使文科出身的他早已堪称财政部的元老了。用财政部官员的话来讲:“他是历任财政部长中惟一一位在财政部历练多年,由财政部培养出来的,有魄力、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解决疑难杂症的财政专家。”许多人都认为项的工作风格是老成持重,“他是位治理财税经验很丰富的平民高官,比较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