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后人,现在已经都转入了文化学术界,一个商业世家的没落也造就了一个书香门第。“人一显赫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这不但时髦,也是顺理成章的。”行龙说。
侯鸟商人
常家是做茶叶、丝绸贸易发家的,常氏的商贸规模,最远曾经到达中亚细亚、莫斯科,甚至东欧,在东北、张家口、山西省内都设有分号。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销售渠道的增多、客户的增多,简单的一买一卖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常家建立起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贸易产业链条,在武夷山收购当地茶叶的同时,请当地人来到湖南、湖北交界的地方教当地人栽种茶树、烘培茶叶,自己提供技术和包销,并且在当地加工。请专门的承运商负责运输,自己负责押运。货物到达一些港口集散地的时候先进行一次分销或者代理,分担销售压力。
常氏商人形成了一种类似候鸟的生活状态:一年四季走南闯北,把茶叶从武夷山经汉口、河南运到山西,再经由关外茶叶丝绸之路运到俄罗斯和东欧。这种迁徙状态造成了三个问题:
首先,路途遥远、战线过长、成本过大,资金来源就首当其冲。常氏的应对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在资本运作上实行顶身股制度,就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财东出钱作为银股,掌柜伙计则根据你的劳力表现,赠以一定的身股,按照今天的说法,叫做干股。这样就把掌柜、财东、伙计捆绑在字号这一个战车上,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刘建生强调说:“顶身股制度是山西商人的制度创新。”另一个办法是开展多种经营,除了贸易商号以外,也开设自己家族的票号。这种多种经营,是山西商人的一个特色。票号中大量的流动资金可以作为自家商号的经济支撑。刘建生评价说:“它是银企结合、银企互利、独立核算,是成体系的。那个时候晋商的整个运营已经如此严密,而且还相当先进。这已经不是单纯做买卖,还有企业色彩在里面。”
其次,商人远游造成山西当地的婚姻问题严重。晋商普遍采用学徒培训制度,以最严格的大盛魁为例,规定对选拔的学徒进行长达15年的专门培训,学习蒙古语、哈萨克语、商品种类、职业道德、实践锻炼。15年培训结束以后,学徒才能够获得第一次回家省亲的资格。出师以后,不论在何处工作,都是三年返家一次,一住半年。这就是说,学徒必须在进商号之前就解决自己的婚姻大事。所以山西商人有五多:早婚的多、绝后的多、抱养孩子的多、贞妇节妇多、“搭伙计”(当地话,指已婚妇女出轨)的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