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衰败的常氏样本

   2023-04-12 互联网4350


  明初到清末,晋商成帮,号称“海内最富”。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行龙分析这个社会现象的成因有三个:一是元末明初,山西在换代战争中受损失较少,又比较风调雨顺,因此有朱元璋时代的大移民,山西逐渐人稠地窄,人们为生活所迫,通常外出寻找新的出路;二是明代朝廷为了巩固北方,防止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鼓励百姓去北方边境一代从商;三是通常所说的“从众”、“趋利”心态。一个邻居贩茶叶发了财,村子里的其他人当然跟着上。用托尔斯泰的话说:“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他的智商也不比一个外交家差。”

  常凤玄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家里的境况就很不好了。小的时候,他经常看见父亲一出家门就被债主抓着领口讨债,最后闹到警察局去。有一年,阎锡山驻军向下面派款,父亲千方百计筹好钱,可还没等送到,阎锡山却被打跑了。这也是真实的笑话。“别人是挣了钱买房子买地,我们家是挣了钱就读书。因为那时候做生意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谁都来欺负。”

  清朝的时候,山西民风崇商,这本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一次叛逆。但是到了后期,这个价值趋向又一次发生了逆转,常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常氏家族最鼓励后代读书科举,并且在庄园里设了自家的书院,请当地最有名的先生来教书。常赞春兄弟四个都是举人,常赞春考进士不成,后来才进京师大学堂的中文系。

  到了常凤玄这一代,商业已经是一些零碎记忆,就连家族的交际圈子也变了。据常凤玄表哥常风的外孙女赵兰回忆,和外祖父信件来往的都是他当年的同学好友,有大学同班同学钱钟书、杨绛、萧乾,外祖母郭吾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是吴晗的同班同学。常风本人在随笔集《逝水集》中也回忆了自己早年和沈从文、冯至、朱光潜等人的交往。常凤玄则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退休,研究了一辈子藏族文化,是个清贫固执的知识分子。他说父亲留给他几句话:“群而不党,有教无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