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全球代工王传奇

   2023-03-08 互联网4560


  或许是郭台铭“运气”很好,鸿海开发出来的连接器,正好搭上台湾信息业急速成长的好势头。鸿海营运大好,员工扩增到300人。

  1984年鸿海为了建立金属电镀单位,更直接从美国引进全自动连接线选择性镀金设备和电镀检测设备,花费了将近1000万元,几乎是当年所有的利润。“市场总是奖励有勇有谋的冒险者”,至此鸿海开始快速摆脱创业6年来,业绩始终无法大步成长的困境,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转型的背后,是郭台铭持之以恒“反向深耕,苦练内功”的结果。这一个阶段郭台铭开始强调“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像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蹲得扎实;少林寺和尚武功千变万化,也是由于多少年挑水上山的结果。”所以多年来鸿海在产品上追求的“变化”,正是基于对自己“独立内功”不变的要求。

  在郭台铭眼中,外在环境让许多人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无法分辨何是何非。当时有相当多的工厂,不肯专注追求本身的专业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提升,反而激情投入炒地皮和股票买卖等投机行为,认为这样赚钱比较快,也比较轻松。反观投入工业所要花费的精神和心力,要比金钱游戏辛苦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短期来看,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报酬还未必成比例。

  因此郭台铭认为,此刻自己应该忘记土地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变化;如果没有一股埋头向前的冲劲,心理必会产生不平衡。“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他强调。

  此后PC产业开始壮大,郭台铭的“傻劲”变成“远见”。1985年,鸿海以5亿6000万元的营收,正式进入《天下》杂志制造业1000大排名。

  1988年,鸿海员工人数达到1000人,营业额正式突破10亿元。

  这也是鸿海第一次设立“世界级目标”的一年。这时的鸿海经过了15年锤炼,不再是当年那间时刻担心撑不过明年的小公司了。

  成长,你的名字叫痛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