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投资人总是会看好同一个领域。”贺将波说,“当一家企业发现一个很好的机会时,很快就会出现几十家从事同样业务的企业,且每家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基金在提供资金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贺将波就“躲到聪明人少的地方去”。立源基金曾经收购了IBM希望剥离的彩色滤光纸业务,随后,将该业务转移到亚洲生产,并在台湾成立了台湾和鑫光電公司。2002年9月,和鑫光电公司顺利上市。
这种人弃我取的思想,让贺将波的基金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如果一个行业突然热了起来,作为投资人,就一定要冷静了。”贺将波说,“1992年,我曾经经历过第一次投资中国的热潮。那个时候,方便面和牛奶是外资投资最多的领域,但是就算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投资几乎都没有很好的回报。”
人取我予
“低成本只是进入全球化的游戏,但并不能最终赢得比赛。”贺将波说,“现在很多人在中国进行投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在中国投资制造业,贺将波更多考虑的是有技术优势的项目。在贺将波看起来,欧美市场股权投资体制已经比较成熟,即使是做一个小股东,如果市场把握准确,一样可以得到比较丰厚的回报。但在中国投资股权,由于体制不十分完善,很多风险难以把握。
贺将波举例说,有些投资公司看好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准备投资某些零部件企业,但如果这些零部件厂商,是以中国国内需求为主要市场的话,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国内企业很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比较容易导致投资过热。贺将波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技术。
贺将波的思路是:首先收购美国企业或亚洲其它地区比较成熟的企业,且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然后帮助这些企业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吸引中国优秀人员,在中国建立一个非常强的管理团队。贺将波希望真正将制造产业链转移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