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你知道一个人至少有几个家吗?”她问,继尔笑曰,“在‘盈之宝’,我告诉同事们,自他们上班第一天起,我就准确算过,一天24个小时,8个小时睡眠以外,只有16小时;另外8小时需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而且你还不能把这8小时完全给家人或朋友,你还要去看电影、看书、旅游,需要独处的时间;如果你一生都在这个公司,你一生中最长最长的时间是和公司同事在一起。也许,比你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多。这样一来 岂不是每个人都有两个家吗?一个是享受亲情的家;一个是创造价值与利益的家。”
诘问生命……
人生到底有几重境界?不同的人活在不同的道理中,并且义无反顾。
然而,一个不没有历经磨难的人,尤其是从小就淹没在宠爱当中的女孩,怎么可能去体恤他人之痛?答案是,她时常叩问生命,时常触及人性的柔软之处,直抵心灵。
工作且享受着——活好每一天,大概是李莹引以为豪的一件事。“那么,如果遇到困惑,或说不慎陷入困境,自己如何开脱呢?既然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放弃抱怨。把抱怨的时间用于解决问题岂不是更为科学?”李莹说。
她坚持说,也许有人是乐观的悲观,但自己是悲观的乐观。“我本性非常乐观。但做任何一件事,我都事先从最差的角度考虑,而且不轻言放弃。即便一旦失败(因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无所不能),也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比如打高尔夫球,她会告诉自己,90杆的实力,能打100杆就非常不错;如果有幸打到80杆,则得意外之惊喜。
人为何而活着?她时常问自己。一次,她尝试让他人回答。她把问题用手机短信方式分别给几十个人。“只有五个朋友回复,其中两个比较认真。其他的人则表示关心我的心理健康——他们说‘你没事吧?你有事吗?’因为,在他们眼里,思考诸如此类问题,有些荒唐。”李莹格格笑起来,说“他们一半以上认为我有‘病’”。
此事对李莹的触动却很大,换言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社会中,考虑此类问题的人的确太少。“不过,我不会因此而放弃对生命的诘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