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轮回 纵览中国企业界20年偶像变化

   2023-04-12 互联网4050

  张瑞敏的回忆更富有历史感:“80年代初国内能找到的只有松下幸之助的那些大厚书,所以一开始在企业质量管理的办法上,我借鉴的都是松下的东西。”

  这位于1989年去世的日本长寿企业家,还给中国企业界带来了产业报国、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等精神,让我们的企业家懂得做一个企业就是在做人(这话至今尚能经常听到)。同时,松下所坚持的全面质量管理、服务第一等理念也让中国企业找到了形式感——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

  想想吧,当时我们所能见到的国企之外的中国企业标本有多简陋。中国企业家把松下的管理思想简化成为“质量和人才”——这在当年是多么热门的说法啊。

  松下幸之助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职工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这又曾经是一个多么时髦的词)。松下幸之助让职工反复诵读公司的目标、使命,认为这是能让公司精神永久传扬的途径。员工每天晨会背诵公司精神,早已不仅仅是长虹一家企业在效仿。

  现在,我们最常看见的保险公司、饭店员工们齐呼企业口号的场面应该与松下有关。

  1995年,四川长虹提出“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口号,让人在购买其产品的同时倍感爱国。想必倪润峰不会否认,他的老师正是松下幸之助。

  2001年,华为总裁在《北国之春》一文中写道:“在松下电工,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是否传递到基层?是否人人行动起来了?”

  松下幸之助得到中国企业家的广泛认同大概还有另一个原因:他9岁被送到一家自行车商店当学徒,之后又到一家电灯公司打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