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成讲究的是存旧创新,郑永刚倡导的是不破不立。就如太极与拳击都可作为克敌之术,但太极讲究的是借力打力,转换劣势为优势,拳击倡导的是力量和速度,正面交锋、一锤定音。不同的生活历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的性格,而且也使得在对现状的看法与改变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点评
面对生活,李如成喜欢安静,晚上基本不陪人吃饭,都是和女儿、太太吃一点宁波小菜,喝一点稀饭,而郑永刚则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还常有时间和太太一起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每个星期必不可少地打两场高尔夫球;面对媒体,李如成喜欢谈规模,谈雅戈尔的产能、产值,而郑永刚则喜欢谈品牌,谈品牌资产、多品牌战略;面对时空,李如成喜欢谈现在,谈目前的行业地位、谈如何超越对手,而郑永刚则喜欢谈过去和未来,谈过去的辉煌和未来的必定辉煌;面对行业,李如成会大量引用数据来说明雅戈尔销售收入与利税情况反映出来的龙头地位,而郑永刚则坚持认为现在中国服装业的领袖企业还是杉杉,不是雅戈尔。他说“真正的行业领袖并不是销售量最大的企业,而是不断走在行业前面、以模式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在事实上制定着行业标准的企业”。两个成功的企业家就这样个性鲜明地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中,并将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浸染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
企业家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正是他们的睿智与执著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创造着社会的财富。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的企业如何能够持久、精彩的生存?彰显企业家的风采,保持企业的个性,也是企业在严重同质化时代最好的立身之本。
拐点:南辕北辙的决策
今天,当我们翻阅1995年至2004年中国服装行业每年的“一百零八将”排名时,我们可以看到雅戈尔和杉杉这两个同城兄弟之间精彩的竞争与促进,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二十多年发展中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但当我们仔细将一些数据整理分析,我们会发现,领跑多年的杉杉自1999年被雅戈尔在销售收入和利税方面双双赶超后,从此这种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在一场实力相当的竞争对决中很难见到的场景,一般来讲,领跑与追逐者之间会出现一段竞争的胶着期,在交替“领跑”后才会出现明显的差距。而杉杉1998年至1999年出现的这个“拐点”的背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决策?而同样在这样一个时间“拐点”上,雅戈尔成功超越杉杉,并持续增长多年,一举在2002年全面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税行业中的领跑地位,这段成功者超越成功者的背后,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变革?这就是“拐点”研究的乐趣之所在,一个成长曲线“拐点”的背后,真实记录了转折是如何在一个特点时间点的前后发生的。




